Search

 English  |   中文

文章正文
李黎和他的《诗与美》(转载)
日期:2021-06-23 09:53:43    大小:【】【】【

转自人民日报(海外版)1990年11月16日第二版


何 慧


李黎的《诗与美》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。当我得到这本书的时候,李黎已经西去美国学习。


这本收集了李黎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发表的文章的著作,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。那是中国大陆经历了严冬之后的初春,当时新思想却有如萌发在枝头的鹅黄色,搏动在无数个冬眠初醒的人们的心头。多年的政治运动使饱经沧桑的中国人即使面对初春也满怀疑虑:一方面是对新世纪的渴望,另一方面是能否有豁出去的勇气。这是一个需要激情、热血、大无畏精神的年代,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此时担负了更新中国文坛面貌的责任。年轻的李黎是他们中的一员。


在十年动乱时候,源远流长的诗学理论被埋葬在“封、资、修”的古墓里,不见天日。诗心和诗技巧的自觉都没有得到培养。然而,对生与死的思考,对小窗下友谊的记忆,却轻轻地排遣不去地回荡在他们的心头,他们艰难地捕捉着属于自我感受的一瞬间,以粗糙的嗓音唱出了他们稚嫩的情愫。中国诗魂应该发端在心的原野上!还坐在课堂听课席上的李黎,也为诗的复活喊出了自己的声音。这时评论家的责任远远超出了知音的成分。


今天,当我重新翻着李黎这本《诗与美》的时候,我已经不再为里头的文章而惊诧,那些聚集了热血和激情的雷鸣已经化入了沧桑的年轮。我们毕竟从二十多岁走向了三十多岁,从激情的年龄走向了应该思想果实累累的年龄。用三十岁的目光去看二十岁的作品,除了惊诧于二十岁的成熟外,更多的是看到了可爱。


看看《诗与美》中那些旁引、佐证,我们就可以知道李黎在那个时期读了多少经典理论、诗歌作品、史稿和传记。学生的好处是可以对先生的观点博采众收,李黎不仅向他的授课老师学习,也向校外有影响的先生请教。精力充沛的他就这样站到了当时学术界的前列。


读前辈们的文章,我们常常为他们对感觉的惊人准确的表达而拍案叫绝。李黎的思维品格是观念型而不是情绪型的。在已掌握的材料中,李黎的思维总能游刃有余地穿行在观念的丛林,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。


李黎为他的批评选择了相当好的支撑点——审美。“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,而且堕落得一无可爱之处,这是一种罪过,在美的作品中发现美的含义的人是有教养的,这种人有希望。”(王尔德)。李黎对诗歌亮出了审美的尺度。再也没有什么能比把诗和美联系在一起更恰当的了。在那个还属知识沙漠的岁月里,李黎的思想成果不可能不是稚嫩的。然而难能的是最初的醒悟,第一次的尝试。不管以后历史会走得多么遥远,追本索源,人们还会看到当初和第一。


读《诗与美》的后记,发现李黎评价自己是个“较长于情感表象思维,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很发达的人”,他似乎对自己成了成功的批评家而不是成功的诗人遗憾不已。我印象中的李黎确实是个感情丰富的人,他易为情绪所动,而且溢于言表,心软软表达出来却带着北方人的粗豪。李黎从不矫饰,他的真诚无遮无拦,这是他性格中动人的一面,他常把友情送给他的前辈和同辈,连挑剔的人与他相交也会终身不忘。李黎认理时是执著的,他的许多文章是针对别人不严密和不准确的观点发议论,只是他的执著掩盖在温文尔雅且体贴对方的态度下,让人无话可说。


愿李黎为我们捧出更多的诗论和不竭的友情。



注:本文作者何慧为当代著名文化学者


Copyright 2013-2014 © 美中基金会 版权所有 ICP辽ICP备05010458号